Cell子刊 | 天津肿瘤医院与中科院计算所团队揭示肝癌侵袭性新亚型 白云 科研 2021-09-22 近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于津浦课题组联合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赵屹课题组在Cell Press旗下杂志《Molecular Therapy》(IF:11.5)上发表了肝癌最新研究成果,文章题为“Imbalance of TGF-b1/BMP-7 pathways induced by M2-polarized macrophages promot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aggressiveness”。该研究通过对620例肝癌样本的转录组、蛋白组以及病理数据进行交叉融合挖掘,率先鉴别出了以TGF-β1/BMP-7通路失衡为分子特征的侵袭性新亚型,并首次阐释了该亚型肝癌的生物学及免疫微环境方面的特征。 众所周知,肝癌死亡人数位居癌症第四位,其临床预后差,探索新的诊断标志物以及治疗方法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该项研究从复杂的TGF-β通路入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TGF-β1/BMP-7通路失衡亚型。结合多个队列及体内外实验证明该亚型患者生存时间更短,且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更强。通过组学和病理两个模态的数据进行交叉融合分析,从转录组和蛋白组层面揭示TGFBR2/ACVR1失衡的关键分子机制。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挖掘发现,造成TGFBR2/ACVR1失衡的重要原因来自于微环境的M2型巨噬细胞浸润增多。 该研究以TGF-β1/BMP-7通路失衡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探讨了肝癌表型转化下的内部分子机制。并且通过阐释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交叉对话的分子模式,对于理解肝癌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联合分析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和HCC细胞表型,为HCC预后寻找新型分子标志物,探究HCC分子分型的新方法,为肝癌临床诊疗带来新的诊断标志物以及可能的治疗思路。并利用动物模型已成功在小鼠模型上进行了失衡亚型逆转的尝试,恢复这种平衡可能是逆转肝癌侵袭性亚型的一种可能策略,为筛选新的HCC治疗靶点提供有价值的候选分子。 该研究同时还建立了一种将组学和病理数据进行融合挖掘和交叉分析的新范式,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等分子层面所揭示的功能变化,推断细胞层面的表型变化,并利用病理图像数据进行验证。这种跨组学和病理模态交叉分析的方法能够更加其详尽地从不同维度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精准画像、更加准确的评估患者的状态,同时由于病理的检测速度较多组学检测的速度更快、价格更低,将组学分子机制与临床检测可及性之间进行打通,更利于在临床的推广应用。 课题负责人 于津浦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分子诊断中心主任,天津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PI,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伴随诊断与治疗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国抗癌协会家族遗传性肿瘤专委会常委,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委等职务。主要从事肿瘤微环境中免疫耐受机制探讨,新型肿瘤标志物的筛选和肿瘤生物治疗新技术开发及肿瘤临床分子诊断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0余篇,6次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和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赵屹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后)导师;入选2020年Elsevier中国1%高被引学者(计算科学),入选全球生物信息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Stanford大学发布)。以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5以上论文24篇;超过200次SCI引用的6篇,有8篇论文被Web of Science评为高被引用论文。 赞(0) 赏 分享 本文由 SEQ.CN 作者:白云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关键词:TGF-β1/BMP-7通路失衡, 侵袭性新亚型, 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