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首页 - 全部文章 - 资讯 - 测序周报 · 资讯篇:2017年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更新!​乳腺癌自查早筛还需“因地制宜”

测序周报 · 资讯篇:2017年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更新!​乳腺癌自查早筛还需“因地制宜”

6 月 23 日 ,美国妇产医师协会(American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 ,ACOG)颁布了最新乳腺癌筛查指南。

哪些原则应该更新了!

对照国内外最新的指南,我们发现了不少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点正在被更新,一些无效的被指出,一些确认有效的需要更加被重视:1. 乳房触诊自查,不能降低乳腺癌风险

乳房触诊自查,是很多「科普」文章里都提到过的一个「预防」乳腺癌的方法。

遗憾的是,现有所有指南(包括中国指南中),目前均不推荐患者自己进行乳房自查。

指南认为,不能降低乳腺癌的检出率和死亡率,反而由于过度检查,很容易错将正常乳腺和孤立性结节误认为是乳腺癌(假阳性),导致恐慌甚至导致过度手术治疗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 版)》认为,乳腺自我检查不能提高乳腺癌早期诊断检出率和降低死亡率。

但是,对乳腺疾病的知识普及,特别是对乳腺癌的警示,可以提高其自我检出率。

第一时间判断乳腺癌特有临床表现,如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等,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及时入院检查率,当发现自己出现类似症状时,应该第一时间进行就诊。

2. 乳腺检查,只有钼靶可靠!

目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是 X 线钼靶进行检查。其其临床可靠性已经被证实和被本指南认可。

除了钼靶之外,MRI 和 B 超乳腺筛查也在临床广泛应用。

MRI 多用于疑似病例的补充检查及高危人群筛查,而乳腺 B 超多在我国基层设备不足地区,作为 X 线钼靶的补充检查(但尚未在大规模流行学证明其可靠性。)

除此之外,其他红外线扫描、核素扫描、导管灌洗、血氧检测等各自方式,均不被临床证据所支持。

3. 乳腺癌高危 = 基因突变 + 家族史

近年来,由于基因测序及相关研究的进展,乳腺癌和 BRCA1、BRCA2 基因突变的关系越来越得到证实。

JAMA 最新一篇实验性文章显示,10,000 例 BRCA1、BRCA2 基因缺陷患者当其存活到 80 岁时,BRCA1 突变患者中 72% 最终会患上乳腺癌,44% 会患上卵巢癌;而在 BRCA2 突变患者中,这一数字分别是 69% 和 17%。

同时,如果你的直系亲属中存在乳腺癌患者。一般来说,你再患乳腺癌的风险就非常高了。

目前各种研究认为,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既为基因突变和家族史,完整的列表如下:

  • 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
  •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中有 BRCA1 / BRCA2 基因突变的携带者。
  • 亲属中具有一个或多个乳腺癌患者。
  • 卵巢上皮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
  • 家族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
  • 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
  • 既往行胸部放疗者。

一旦确定乳腺癌高危人群,就需要提前(20 岁开始),多频次(1 年 1 次或更频繁),多设备(MRI 乳腺检查)地进行筛查,以确保乳腺癌(卵巢癌)及时检出。

甚至可以向安吉丽娜 · 朱莉学习,预防性的切除双侧乳腺和卵巢,这样可以把癌变的几率降到最低。

乳腺癌自查早筛需“因地制宜”

根据新华网报道,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乳腺癌自查早筛要“因地制宜”,在我国,有高危因素的女性,应该35岁起每年接受一次乳腺B超联合钼靶的筛查,普通女性40岁之后也应每年坚持做体检,真正做到早发现、早诊治。

邵志敏还谈道,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将一些乳腺癌早期筛查项目比如钼靶列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较于乳腺自查,钼靶可以发现自查还未能摸出的肿块和病灶,两者比较一定是钼靶更有优势,也能发现更多的原位乳腺癌。 “在我国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未能全面普及推广钼靶或者B超筛查的情况下,乳腺自我检查对于自身发现一些乳腺癌‘信号’还是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邵志敏说,“乳腺自我检查的普及,也有助于女性乳房健康意识的增强。”

目前,临床上乳腺癌筛查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乳腺B超、钼靶以及核磁共振。邵志敏认为,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指南中对于乳腺癌筛查项目的推荐,是基于他们所在地区的乳腺癌流行病学数据制定出来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乳腺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我国,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45-55岁,比西方女性更加年轻。来自上海和北京的数据显示了乳腺癌的两个发病高峰,第一个出现在45-55岁之间,另一个出现在70-74岁之间。在欧美发达国家,乳腺癌患者70%以上是绝经后妇女,而在此年龄段我国患者仅占一半左右。

“在没有考虑到人种和地区发病情况差异性的基础上,机械地将国外指南理念机械地‘移植’到中国是不科学的。”邵志敏说。 基于我国女性独有的乳腺癌发病高峰,专家认为,40岁左右的女性由于乳房腺体组织较为致密,钼靶对其穿透力不够,较难发现早期病灶,而乳腺B超却能起到更好地“查漏补缺”。

专家还表示,尽管乳腺核磁共振筛查效果更好,但当前用于普通人群的筛查是不经济也不推荐的。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曾于2008年5月在闵行七宝社区启动乳腺癌筛查项目,初筛体检覆盖到七宝地区2万多人次。项目组通过基于社区人群的研究发现,对中国女性采用钼靶联合乳腺B超的诊断和筛查技术,能够提高诊断率10%以上;虽然钼靶对中老年女性具有广泛适用性,但超声对腺体致密性乳房的年轻患者更具优势。

如何规范筛查?

乳腺癌筛查指南之前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阶段,仅在美国就有多份指南(USPSTF 指南、ACOG 指南、美国肿瘤协会指南、NCCN 指南),而在国内也有最新中国抗癌协会制定的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 版)。

一般来说,指南更新越新,其包含流行病学调查水准越高,其循证证据越强。我们为了中国读者方便阅读,翻译整理了相关指南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在最新的 ACOG 指南中,患者本身的筛查意愿占到了很大程度。而本次指南更新一项重大改进,就是医生应当与患者共同决策,分享决策,共同制定其筛查如何进行。同时和其他指南不同,这项指南推荐在 X 线筛查的同时,也进行临床查体检查进行辅助,进一步提高检查的精确程度。

临床查体和其他手段查体的频次一般建议是:

  • 临床乳腺查体频次,可以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从 25 岁开始每 1~3年进行一次;
  • 乳腺癌非高危人群中,40 岁起(最晚不超过 50 岁)就应该进行 X 线钼靶筛查,每 1~2 年进行一次,持续进行到 75 岁为止;
  • 40 岁之前,75 岁之后的筛查应在患者和医生的共同决策下进行。

中国的乳腺筛查特点

尽管和国内版本的临床乳腺癌筛查指南相比,国外指南具有更新快、数据翔实可信、临床试验循证等级高等特点。

但是,在推行过程中,还应考虑中国人群发病特点不同。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张希、乔友林教授,曾经在其文章《IARC 发布乳腺癌筛查指南》中提出几个东方女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特点及筛查注意事项:

  • 中国女性乳腺普遍较为致密;
  • 与西方国家女性相比,东方女性发病高峰年龄较提前,一半以上的乳腺癌发生在更年期之前;
  • 对于低密度乳腺尤其是更年期后的乳腺,乳腺 X 线摄影能清晰显示乳腺各层组织,发现微小钙化点及簇状钙化,但对于更年期前的高密度乳腺病灶的显像水平较差;
  • 因此,在选择乳腺癌筛查起始年龄时,应根据上述特点,将筛查起始年龄适当前移。

除了注重扩大乳腺癌筛查范围,加大对妇女参与乳腺癌筛查的宣传力度、提升妇女对乳腺癌筛查的知晓率也非常重要;而发现以后,及时确诊与有效治疗以及与之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服务,也是保证筛查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流行病学层面,应开展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探索多种可能的筛查新方法、新模式,解决阻碍我国乳腺癌筛查推进的潜在障碍,为寻求适合中国女性特点的个性化预防与精准医疗研究和政策建议提供循证依据。

专业的乳腺癌筛查知识,不仅是每个专科医生需要及时更新专业技能,也是每个适龄妇女应该了解的健康知识。

这一切并不容易,需要医疗政策的决策者、医生和患者的共同努力。

来源:丁香园、新华网

国外资讯

1. 当地时间6月29日,新一代测序技术全球领先企业Illumina在股市收盘后宣布,其基于NGS技术的伴随诊断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据悉,该检测产品为Illumina公司与Amgen公司合作开发,可运行于MiSeqDx系统。Illumina公司表示,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出货。

2. 6月27日,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临床蛋白质组肿瘤分析联合会(CPTAC)宣布将参与蛋白质组学转化研究中心(PTRCs)第三阶段项目。NCI同时宣布了最近分别启动的全新的蛋白质组学鉴定中心(PCC)和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中心(PGDAC),旨在鉴定项目中使用的生物样本,并分析该计划产生的蛋白质组学数据。

3. 6月21日,美国纽约地区法院宣判,Sci-Hub 须与 LibGen 等其他论文共享网站一起,向爱思唯尔赔偿高达1500万美元的著作权损失费。早在 2015 年 10 月,纽约地区法院就曾因Sci-Hub侵犯著作权而下禁令要求其停止运营。爱思唯尔因 2016年有2800万篇论文被 Sci-Hub 盗版“位列第一”。由此,爱思唯尔要求Sci-Hub和LibGen永久性停止运行,并向其赔偿1500万美元损失费。

国内资讯

1. 6月27日,华大基因发布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初步询价及推介公告》,《公告》显示:华大基因股票将于2017年7月5日正式开放网上网下的申购。证监会6月23日核发IPO批文显示,已核准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创业板的首发申请。据了解,本次公开发行股份不超过4010万股,全部为公开发行新股,不安排老股转让。本次发行后华大基因总股本不超过40010万股,发行后流通股股份占华大基因股份总数的比例约为10.02%。

2.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承担的“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与重要种类DNA条形码库构建”项目近日在广州启动。该项目意在摸清我国红树林生物资源和重要种类基因资源“家底”,为我国的红树林研究、保护与管理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项目将完成浙江福建红树林生物资源调查、红树林生物资源DNA条形码数据采集、红树林生态系统资源数据库构建等7个课题的研究。

(2)

本文由 SEQ.CN 作者:陈初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