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dribbble.com
近日,基因检测与分析平台 WeGene 一款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的基因检测产品一下子从 999 元降到了 499 元,降价幅度之狠,在业内引起渲染大波。
碰巧,一位朋友刚刚购买了 999 元的产品。前脚他刚把做检测要用的试剂盒寄出门,后脚就收到了 WeGene 降价的消息。降价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刚以 999 块大洋入手的产品如今只卖 499 元,是我也会心疼。
有人说 WeGene 是被迫这样做的。
8 月初,在刚刚宣布完融资后,23 魔方就把全套基因检测(祖源 + 遗传健康)从 999 元降价到了 499 元。对此,知乎上也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看待 23 魔方和 WeGene 先后降价一半?”的讨论。一时之间,WeGene 与 23 魔方的这场“价格战”甚嚣尘上。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降价,持观望状态的用户纷纷表示可以入手产品,坐收渔翁之利,此前已经购买了产品的老客户也只能抱怨不公,而关注消费级基因检测领域的人们也不禁要问了:他们为什么要降价?
从 WeGene 官网的综合讨论区看,老用户认为应该得到相应补偿。
WeGene 官网截图
用 23 魔方创始人周坤的话来说,这次降价是为了可以“服务更多的用户”,这意味他们想要通过降价去吸引更多用户,从而积累基因数据。
商场如战场,价格战背后的苦楚一言难尽。在降价后发生的数个小时后,WeGene 的 CEO 郑强在自家官网的“社区”版块发表声明提到:“从一方面讲, WeGene 作为中国基因消费级检测的布道者,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基因,将越来越便宜、方便的检测带给用户是我们始终不变的追求,而另一方面,成本是悬在任何一家商业公司头上的剑。可是,不论是出于商业上的考虑,还是出于尽快扩大中国人群队列数据以便更快的进行产品迭代考虑,市场都要求我们去做出这样一个决定。”
既然降价如此“痛苦”,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首先,从行业发展的现状看,积累更多的数据是 23 魔方与 WeGene 此次降价的更深层次的目标。
此前,记者在采访多位基因检测公司高管时发现,对于这些仍旧处于早期市场的 DTC 基因检测企业来说,想要实现大规模盈利,仅靠售卖检测产品这一条路是不够的。
目前,DTC 基因检测通过数据盈利的模式主要有四种:
向制药企业等机构卖数据。在这种模式中,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国的 DTC 基因检测企业排头兵 23andMe。
23andMe 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寻找特定基因特质与不同疾病之间的相关关系,其分析结果和原始数据是众多实验室与制药公司梦寐以求的。
在精准医疗势头高涨的当下,这些数据的潜在价值是无穷大的。此前,在与美国药物研究和制造商协会 (Pharma) 以及辉瑞及基因泰克等公司的商业合作中,23andMe 得到了丰厚收入。但值得注意的是,向药企卖数据不仅仅有伦理风险,同时也是一锤子买卖,并不是好的盈利模式。
与医美等机构合作。目前,国内也已经有这些尝试,比如销售保健品,或与医疗美容机构合作,进行一些医美产品销售。但这些都是伤害用户的行为,无法给用户带来实际价值。过于着急变现的结果就是适得其反,给行业带来不好的口碑。
和保险公司合作。真正的基因大数据可以辅助预测疾病发生的情况,帮助商业健康险公司干预参保人的行为,降低其患病风险,提高保险控制效率,降低赔付率。但是,产生这个影响的时间还远未到来。
从法律层面来看,在美国,“保监会”曾犹豫基因歧视等问题,因此叫停个性化保险定价,伦理上的问题还需要突破。从准确性上来看,目前,基因技术还没有完全成熟,比照数据库的数据量也远没有达到具有准确参考价值的程度。
提供一些和预防疾病、健康营养相关的增值服务。服务者可以在基因检测报告的基础上,引入健身、第三方分析和解读、疾病预防甚至餐饮服务等合作方,为用户提供基于基因组信息的个性化服务,从而获取收益。
总的来看,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用户量大是变现的前提,这也难怪基因检测公司会急于吸引用户。此前,周坤就曾对记者表示,DTC 基因检测企业在用户超过 100 万后,才可以开始设计后续服务产品,比如检测后服务、参与保险控费等。而 23 魔方希望,可以在 2019 年完成为 100 万人进行基因检测的目标。
薄利多销的思路可行吗?
理想是性感的,但现实往往是骨感的。对于 23 魔方和 WeGene 来说,通过降价去吸引用户的美丽愿望有条件实现吗?
我们从资金、检测成本、检测能力三个方面来看。
首先来看看资金。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决定了降价后企业能支撑多久。记者根据可查信息统计了近年来 DTC 基因检测项目的融资情况。
近年来 DTC 基因检测项目的融资情况
最新的消息显示,8 月 1 日,23 魔方完成 4000 万元 B 轮融资,这可能也为此次降价增加了不少“底气”。相对来说,WeGene 除了已有的数百万人民币融资外,目前还没有相关融资消息流出。大幅度降价后,也必然意味着利润减少,未来这类基因检测公司必然也免不了“烧钱”的命运。
在检测能力方面,吸引到大批用户后,企业有能力去为这些用户提供检测服务吗?
此前,在接受采访时,周坤对记者表示,此轮融资将被用于扩建检测中心、进行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等方面。在实验室、检测中心的投入方面,23 魔方将进一步提升产能,随着检测量越来越大,23 魔方需要优化实验室的供应链结构,购买更多的仪器,投入更多的人力。周坤表示,“我们希望让基因检测普及到更多的人,产生更多的价值,只有降下来价格,才能真正做大市场。”
而此前,为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质控能力,WeGene 也在深圳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一方面可以提升质控标准,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样本检测的数量,此外还可以借助实验室建立起满足监管和资质要求的一套流程。
很显然,为了保证用户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
从检测成本的角度来看,有人质疑,499 元对于大多数 DTC 基因检测公司来说都可能是亏本的生意。对此,周坤表示:“这次降价从我们成立以来就开始准备了。为此,我们一直在努力降低检测基因的成本,理顺产品供应链。”
他提到,499 元已经足够覆盖目前的检测成本,“对于这次降价我们仍然把公司的利润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我们并没有去亏本,也并没有去烧钱,而降价之后我们依然可以保证公司的现金流。” 明显,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思路。
所以总的来看,WeGene 和 23 魔方的价格大战对企业来说,几乎是“痛彻心扉”。短期来说,这对消费者来说似乎一个利好,但在 DTC 基因检测市场尚不成熟的大背景下,行业内其他的从业者承受得住吗?双方降价对于行业来说,是动力还是压力?这仍旧需要时间的检验。
来源:健康点
1. 8月11日,分子诊断公司iCubate宣布,美国FDA已成功批准该公司的全自动多重PCR分子诊断技术平台及相应检测方法,用于快速检测与血液感染有关的病原菌。本次FDA批准的系统包括两台仪器(操作仪器,扫描仪器)、一次性使用的卡盒、软件和诊断试剂。此外,该技术平台区别与其它市场上现有的技术平台,是专门为多重PCR所定制。
2. Nature 日前发布分析文章,列出全球专利引用文献及相关机构的 Top 200 榜单。榜单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研成果技术转化的实力,以及各机构对科研经济潜力的重视程度。值得注意,Top 200 中有 83 家都来自美国。中国有 15 所机构入选,总数全球第 3,其中最靠前的是香港科技大学,位列第 118。同时,根据专利引用文献数量,东南大学位列全球第一。
3. 8月9日,Kite Pharma表示,美国FDA已经通知Kite,不会为其突破性CAR-T疗法axicabtagene ciloleucel进行外部专家的小组审评。考虑到FDA刚刚完成对这款疗法生产基地和治疗中心的检查,业内诸多资深分析师认为,不召开小组审评的决定,表明FDA对这款疗法的生产和治疗流程表示满意,没有额外担忧。一些分析师估计,这款疗法会比预期提前获批上市。
4.近日,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对积极推广未经批准的“三父母”婴儿基因技术的华人医生张进发出警告,禁止其向市场推广该技术。去年,美国华裔医生张进利用新的基因技术,成功帮助一对携带莱氏综合症基因的约旦夫妇诞下拥有父亲、母亲及捐赠者 3 人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婴儿,这也是全球目前为止,首位有三个父母的宝宝。
5.近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AquaBounty Technologies公司宣布,已向加拿大客户出售了10000磅转基因三文鱼。这意味着在公开市场上,转基因动物的食品完成了首次销售。AquAdvantage转基因三文鱼由AquaBounty Technologies 公司开发,加拿大卫生部称,销售这种三文鱼的商店不必在包装上贴上转基因食物的标签。
6.近日,欧洲专利局EPO表示,他们计划授予MilliporeSigma一项关键的CRISPR专利,即利用CRISPR将基因整合到真核细胞中。MilliporeSigma是制药巨头德国默克集团的子公司,成立于2015年,在美国和加拿大运营。8月3日,默克公司也对外宣布,欧洲专利局已下发专利申请的“批准意向通知”。
1. 日前,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7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名单,全国共有21所地方强校获批,这也是继2016年15所地方高校首次入选后,再次有地方高校入选111计划。该项目从2006年起开始实施,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2. 近日,一项上海交通大学牵头,携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重度抑郁症项目已启动。该项目是中国汉族人群重性精神疾病的遗传比对研究的子项目,意图联合国内几十家医院,了解重度抑郁症的致病原因、遗传基础以及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项目总负责人为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贺林。
本文由 SEQ.CN 作者:陈初夏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