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FDA发布两项精准医学监管指南,加速推进靶向疗法走向临床

近日,FDA可谓动作频频,先后批准了MSKCC及Foundation Medicine的下一代测序体外诊断(IVD)检测产品。同样在今年5月,FDA批准了Keytruda作为首款不依照肿瘤来源的抗癌药。可以说,FDA的快速审批也为肿瘤精准医疗的推进指明了方向。

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公布了两项指南草案,概述了加速开发靶向药物及临床试验中体外诊断器械的监管要求。

在第一项名为“Developing Targeted Therapies in Low-Frequency Molecular Subsets of a Disease”的指南草案中,FDA探讨了如何在临床试验中以不同分子改变(例如基因)对患者分组,并评估药物的疗效及风险,尤其是当某些分子标志物改变在人群中较为罕见时。该指南草案以一种更简洁的形式,使得药物开发人员可根据罕见突变招募患者参加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

针对该项监管草案,FDA新任“掌门人”Scott Gottlieb博士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在很多情况下,科学家揭示的疾病驱动因素实际上是机体的一些分子变化。FDA需要阐明并扩展现有的监管途径,允许创新开发人员根据药物所针对的分子标志物开发新药,而不是基于分子标志物靶向的疾病表型。”换句话说,指南中描述的这些原则可以用于支持“不区分组织”药物的开发。

对于这一草案,很多业内人士或许早已料到,FDA此前早已发出信号。最广为人知的例子便是默沙东公司研发的PD-1抑制剂Keytrud。今年5月,Keytruda被FDA加速批准用于治疗带有微卫星不稳定性高(MSI-H)或错配修复缺陷(dMMR)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实体瘤,成为美国FDA批准的首款不依照肿瘤来源,而是依照生物标志物进行区分的“广谱抗癌药”。

在指南草案中,FDA表示,有意开发此类药物的开发商可使用分析验证性实验来识别患者的生物标志物并将其纳入临床试验。例如,此前在研究Keytruda的泛癌指征时,研究人员曾利用一些小型研究的数据以及“篮子试验”招募了各种实体瘤患者,并基于MSI-H和dMMR状态对患者进行了登记。FDA还提到,临床试验分析方法可能会限制进入临床试验的资格,而理想情况下,临床试验应该被设计用来检测所有可能的分子变化。但FDA也表示,在某些疾病环境中,分子标志物可能格外罕见,因此FDA可能会根据注册管理机构或传统对照试验的数据,扩大或缩小药品在上市后环境中的适应症。

无疑,该项草案的发布正是FDA进一步释放的明确信号,也是精准医学理念的又一例证。与此同时,FDA还发布了另一项名为“Investigation IVD Used in Clinical Investigations of Therapeutic Products”的指南草案,对治疗性产品研究的体外诊断器械提出了监管要求。

目前,研究人员在临床试验中通常使用研究性或未经批准的IVD器械对生物标志物进行检测。FDA在该草案中对项目开展者和伦理委员会(IRB)表示了担忧,因为很多人士并不了解,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的研究性IVD器械可能会对患者的治疗带来很大的风险。也正是这样,当医疗器械厂商想要使一个具有显著风险的器械通过临床评估时,必须获得FDA或多个机构审查委员会的同意进行研究(即IDE申请),以免除法律的某些条款以便进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

但实际上,很多研究者对此并不了解。例如在两年前,一组参与美国政府项目的研究人员曾惊讶地发现,在研究中使用下一代测序方法对健康和患病新生儿进行测序前,他们还需要获取IDE申请。在该项指南草案中,FDA概述了开发商和伦理委员会用来评估药物试验中研究性IVD风险的思路,以及IDE申请所需提交的部分内容。

此外,Scott Gottlieb博士在声明中格外提到,指南草案定稿后将阐明用于治疗性产品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性IVD器械的适当监管途径,但新型靶向疗法的试验结果不会因为特定生物标志物的诊断试验不符合适当监管标准而受到牵连。其目标是提高更为个性化的药物和诊断系统的审批效率,使这些项目更快地向着正确方向发展。

透过这些简化的监管方法,我们能够明显地看到,FDA正在促进更多安全、高效的新型靶向疗法走向患者。我们相信,随着FDA监管思路的改变以及人们对疾病认识水平的提高,更多靶向疗法将造福人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精准医学概念必将在未来得到进一步推广。

草案下载地址:

https://www.fda.gov/downloads/Drugs/GuidanceComplianceRegulatoryInformation/Guidances/UCM588884.pdf

https://www.fda.gov/downloads/MedicalDevices/DeviceRegulationandGuidance/GuidanceDocuments/UCM589083.pdf

(0)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