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专访韩健教授丨我不是“反精准医学主义者”!

图片来源:裕策生物

3月1日,首届“肿瘤基因组与精准免疫治疗”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国内首个专为肿瘤免疫治疗而发起的基因组合作计划“天梯计划”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在会后,测序中国对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韩健教授进行了专访。

韩健

美国HudsonAlpha研究院研究员,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州哈森阿尔法生物技术研究院(HudsonAlphaInstitute forBiotechnology)研究员。苏州医学院学士,美国阿拉巴马伯明翰大学医学遗传学博士,并获得美国临床分子医学遗传学专科医生执照。

发明人:发明了tem-PCR, arm-PCR, 和ImmunoRepertoireomic等技术并获得Frost & Sullivan技术创新和技术领先奖,华尔街报技术创新奖。

创业者:1996年创办Genaco公司,2006年被Qiagen收购。新近又创办了iCubate和iRepertoire 两个公司。iCubate主要经营分子鉴别诊断技术平台和产品的开发;iRepertoire做免疫组库相关的技术产品开发。

科学工作者:利用多重PCR技术,结合新一代高通量测序平台和最先进的生物信息分析技术来研究免疫组库及疾病机理,寻找新的,与一些重大疾病相关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指标,并开发新的治疗途径。

整体健康新概念

在专访中,韩健教授提到了整体健康的概念,它和“精准医疗”相对应又有所不同,互相补充。精准医疗用的是西方比较擅长的从下到上的分析法来细分疾病,而“整体健康”用的是我们东方人擅长的由上而下的归纳法来评估健康。

韩健教授表示,当提及国家的经济状况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GDP等各种各样的指标,对于描述健康状况同样如此,同样需要一些指标对健康进行描述。

打个比方,假如需要对免疫系统进行描述时,可以使用相应的指数来描述其状态,如多样性指数、对药物的反应指数、免疫疗法的反应指数、变化指数以及疾病共享指数。更重要的是,上述所有的指数都是数字,这不同于测序等“高深的东西”,因此对于病人和医生来说都很容易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来描述免疫系统的状态,不必涉及太复杂的内容,通常是数值越大,健康状况越好。

韩教授表示,当前健康指数的概念已经渐渐进入产业化,疾病的共享指数也已经用来进行疾病诊断,相关的推广工作也在进行中。

肿瘤治疗新思考:免疫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肿瘤基因组与精准免疫治疗”,谈到此处,韩健教授向测序中国分享了他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基因测序技术方面的理解。

韩健教授表示,人之所以发生肿瘤,不是因为肿瘤细胞想长,而是我们免疫系统的失职。机体细胞每天都有可以导致肿瘤的突变,和机体每天都要碰到致病菌一样,如果有健全的免疫系统,带有突变的肿瘤细胞就如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一样会被清除的。所以说,肿瘤之所以成病,前提条件就是免疫系统的失职。肿瘤生长的主要原因不是突变,而是因为免疫系统先出现了薄弱环节。

基因组在基础上提供了是否有易感性基因的证据,但是免疫组则不同。在基因组测序中,不同的基因组之间的差别相不到0.1%,但几乎所有人的免疫组都是不同的。可以说免疫组更贴近于环境,基因组更贴近于父母所给予的基因。对于两者,虽然所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同,但实际上其目的是互补的,我们既需要知道疾病突变的趋势,又需要知道免疫组下降的趋势,两者的解读是相互结合的。

独木桥太难走,创新开辟新道路

目前,国内精准医学领域的相关公司数目众多,作为创业20多年的老兵,韩健教授表示,当前行业内的公司太过同质化而缺乏创意。虽然公司可以购买测序仪来提高测序能力,但创新靠的不止是硬件。

创业者和投资者的目的不能仅仅是利润,而应该是病人和医生的需求,应该走进医院,与病人和医生交流,只坐在办公室内就不是好的创业者。在成本上多投入固然是好事,但若脱离需求,最后的结果也是很难想象的。

与美国相比,国内的创业环境要更好,政府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十分巨大,在政策上也很支持,具有很多的优秀科研人员。但国内目前的问题是经验的缺乏,创业的人很多,但目前都挤在同一个独木桥上,到底谁能够走过去、怎么样才能走出去是需要探讨的;是否可以开辟一条不一样的路走过去,也是值得思考的。

我不是“反精准医学主义者”

在专访中,韩健教授向测序中国分享了其个人对精准医学的理解。虽然大会的主题为“肿瘤基因组与精准免疫治疗”,但韩健教授很坦诚地表示,当前“精准”这两个字的滥用十分严重。

此前,韩健教授在博客中发表过文章,曾给精准医学“泼过冷水”,韩健教授表示,他所反对的不是精准,而是反对把精准这两个字滥用。从业者应该保持现实的态度,在技术方面进行创新,解决技术难点,并发现新的需求,而不是创造新的概念、新的困难、新的难点。当前免疫治疗领域有很多难点未能解决,科研人员应思考怎么样去攻克难题,而不是唱高调讲已经完成了什么,应该提高警惕,不能太注重“玩概念”,而要“玩实在”,做出实事。概念固然有用,但更应落到实处。

精准医学在中国来说有两个“大”字,一个是大人群或大队列,另外一个就是基因大数据。当前,中国正在进行精准医学大计划,韩健表示针对中国自身的人群数据是十分重要的,但计划的关键是人群的质量、病人的标准,一些很小的失误可能会造成整个数据的错误。

所以,这项事业的关键不应是人数,而在于做这件事情的人有多认真,是否受过相关的训练,是否尽心尽力从事这项事业,因为这一计划要找的是非常少见的现象,1000个人里面错了一个,就会影响整个数据。

对于国内当前比较欠缺的大数据分析工作,韩健教授表示,相比于分析更重要的是前面的思考,生物学家讲一句话可能会让统计学家省半年的事情,所以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所有的工作最后都是为了找到疾病信号,而疾病信号永远是跟噪音在一起的,怎么样把信号找到,并找到噪音的来源,将噪音去掉,这同样是创新者要做的事情。

 

(1)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