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首页 - 全部文章 - 科研 - 基因编辑或可增加患癌风险,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引发股市动荡

基因编辑或可增加患癌风险,Nature子刊最新研究引发股市动荡

基因编辑作为行业内炙手可热的技术,一直都是业内人士的谈论热点和研究焦点。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目前基于CRISPR-Cas9的多种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可以精确纠正有缺陷的DNA片段,美国和中国等研究人员也在利用该技术进行多种临床研究,如癌症免疫治疗和遗传性血液疾病等。据悉,在应用CRISPR的10个临床试验中,有9个在中国,相关的研究可以在clinicaltrials.gov数据库中查找。

自基因编辑技术诞生以来,争议一直存在。除了伦理方面,CRISPR先驱者华人科学家张锋团队曾发表研究指出,不同个体间存在巨大的遗传变异,这些变异可能会影响CRISPR的精确编辑。2017年,Nature Methods曾发表文章,指出CRISPR基因编辑可能会带来大规模的脱靶效应,从而带来突变风险。尽管该研究由于证据不足,2018年4月已经被撤稿,但该技术的脱靶效应研究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各种争议声中,2017年,全球首例人类活体基因编辑临床试验正式开展。点击链接,查看此前报道

首例人类活体试验开展后,业内相关人士表示,基因编辑后的新的DNA 会与患者自身的遗传信息融为一体,并伴随一生,这也意味着,一旦进行基因编辑就没有回头路,由基因编辑疗法导致的任何错误都将无法弥补。一语成谶!

2018年6月11日,Nature Medicine同期发表两篇文章,瑞典科学家和诺华研究人员分别报道了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编辑技术最新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进行的临床治疗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其中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研究人员表示,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CRISPR-Cas9在人类细胞中可以激活p53蛋白质。一旦激活,p53会降低CRISPR-Cas9的编辑效率。因此,p53缺乏或未激活p53的细胞能显示出更好的基因编辑效果。然而不幸的是,缺乏p53会使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并发生癌变。

另一篇文章来自诺华生物医学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该研究阐明了p53在抑制CRISPR/Cas9介导的人多能干细胞(hPSC)编辑效率中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发现,在p53缺失的细胞中Cas9诱发的细胞毒性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编辑效率和hPSC存活率。但考虑到临床治疗的安全问题,在基因编辑前后,细胞内p53要保持正常功能,否则将引发其它衍生的基因突变问题,或者导致癌变

健全的p53会抑制CRISPR介导的基因编辑,并抑制细胞生长与分裂(图片来源:Nature Medicine

一位CRISPR研究专家表示,在研究中,研究人员为追求编辑效率,很有可能选择了p53缺失的细胞,如果这类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很可能会引发癌症,CRISPR基因治疗安全性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此外,不仅仅是研究界受到了极大的震动,CRISPR相关企业也受到了“牵连”。毕竟短短十年内,CRISPR就已经炙手可热,在基因遗传病、癌症等研究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企业家和投资人都纷纷加入基因编辑的研究热潮。而这两篇重磅研究的发布肯定会引发外界的强烈关注。

根据Business Insider的报道,这两篇论文已经引发了CRISPR相关上市公司的股票动荡,CRISPR Therapeutics、Editas Medicine和Intellia Therapeutics的股票分别下跌了15%、7%和8%。目前,除CRISPR Therapeutics有所缓和外,另外两家公司仍在持续下跌(如下图)。

不过,股市动荡也在意料之中,毕竟CRISPR相关企业已经经历过一次了。2018年1月,斯坦福大学Matthew H. Porteus教授团队也报道了的一项CRISPR相关研究,他们在70%的健康人体内发现了Cas9蛋白同源抗体,近半数人具有Cas9蛋白同源物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这意味着,在大部分人体内原本就存在Cas9蛋白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如果人们使用CIRSPR—Cas9进行治疗,不仅实际应用效果将很难保证,甚至有可能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该研究一经报道,立即引发相关企业的股票下跌,上述三大CRISPR生物技术公司股票一开盘便开始下跌,跌幅高达11.9%。点击链接,查看此前报道

正如文中报道的,作为最受欢迎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自然备受科研人员和各界人士的宠爱。全球有大量研究团队在积极改进基因编辑技术,多个以CRISPR技术为基础的初创公司也在积极推进基因编辑的临床应用,不少制药巨头也看好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

但从已有研究报道来看,目前大多研究都集中在基因编辑技术改进和应用扩展方面,尤其是编辑效率和准确性方面,本应备受关注的安全问题却被选择性忽视。而类似以上的研究报道犹如一盆冷水,应该会让各界人士冷静下来,因为所有的研究和努力最终都是为临床治疗服务。希望各研究人员在追求编辑效率和准确性的同时,重点关注一下不容忽视的安全问题。毕竟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提高编辑效率与降低风险是矛盾的,鱼和熊掌实在不可兼得。希望我们精挑细选的基因编辑细胞能够真正的帮助患者,而不是成为一个无法摆脱的“杀手”。

但也有专家指出,对于这些研究结果不必太过惊慌,这不是基因编辑技术丧钟。因为在上述文章试验中,研究人员并未在小鼠试验中看到CRISPR导致的肿瘤发生,所以相关临床影响尚不可知。此外,张锋、David Liu、J. Keith Joung等基因编辑大牛已经研发出了不依赖于双链DNA断裂的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有希望规避这一风险。

最后,基因编辑技术作为人类治愈疾病的一个重要可能手段,其优势不言而喻。但由于其自身存在的瓶颈与风险,在真正应用与临床之前,基因编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两篇报道早在2017年7、8月就在预印本杂志bioRxiv上发布过,为什没有引发人们的关注,更未对相关企业造成任何影响?

(0)

本文由 SEQ.CN 作者:戴胜 发表,转载请注明来源!

热评文章